笔记对于我的意义
从 21 年开始到现在,坚持写笔记差不多有 3 年的时间了。从开始的随便记,到后面接触了 PARA (opens in a new tab) 的笔记方法,理解了如何整理笔记,但是用了没多久,感觉对自己的帮助并不大。
再到后面看到了小心效率陷阱:為什麼你不需要"第二大腦"或者"個人知識庫"? (opens in a new tab),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理念,又沿用至今。
但是在记笔记的时候感觉这还不是我笔记系统的最终形态,在对如何用好 “笔记” 上,还是没有总结出一套让我自己很舒服的笔记系统,也可以理解为一种 ”笔记方法论“。
正巧新来的同事对笔记系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推荐我读一下 笔记的方法 (豆瓣) (opens in a new tab),说可能会对我有所帮助。所以这周就花了些时间,学习了一下。确实帮我解决了一些日常笔记中的疑惑,简单整理一下(所以本文主要是我关于书中内容结合自身经历的一些思考)。
当然每个人在实践笔记系统中遇到的问题在不同的阶段会不太相同。例如从来没有记过笔记的人会在想怎么坚持记笔记等等,所以我更关注书中对我个人有帮助的一些内容。
笔记于我
当一个人不清楚想去的港湾在哪里时,所有的风向都可能是错误的 -塞涅卡道德书简 (opens in a new tab)
笔记的最大意义在于:”为自己的长期目标服务“。
用《笔记的方法》书中的话来说就是:“以我为主,增援未来”。
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笔记才会有意义。否则就会落入:“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 的陷阱当中。
从功利一点的角度来说,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应该考虑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当然,不是所有事情都应该从功利性的角度,但是起码应该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想清楚记笔记的目标,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去设计我们的笔记系统。
那么对我来说,笔记可以帮助我:
- 日记:供自己回忆发生了什么,帮助我留住所有美好、不美好、值得记录的事情
- 思考:帮助我记录所有我思考的内容,并留住我的思考内容,以供未来参考
- 实践:记录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事情做的好与不好等等,用于思考与复盘
- 复盘:通过总结 思考 / 实践 / 学习,得出新的思考与总结,用于下次实践
除了这些,笔记还可以让我更加专注,这部分是从 提升个人效率从写日志开始 (opens in a new tab) 里面学到的,感兴趣可以看看,里面也有很多对于笔记的理解。
用好笔记的一些方法
既然以及知道笔记于我的意义,那么怎么用好笔记就好重要了,下面是总结的一些方法(无关笔记软件,任何软件都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用好笔记这个工具)。
纯粹的记录等于停止思考
仓鼠症患者
不知道你有没有如下爱好:收藏夹大师、思维导图大师、剪藏大师、高亮大师、粘贴大师等等信息囤积癖习惯。做了上述操作后,被收藏信息有多少信息是在收藏完成之后被二次打开的。
我自己的收藏癖不是很严重,但是也确实经常烦这个毛病,当时感觉有用,但其实只要进了自己的收藏夹,那可能真的是一辈子都不会再被重复打开(尤其是收藏夹)。
所以在使用笔记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仓鼠症行为,尽量多记录思考后的文字。
缺少思考的记录,是一种偷懒行为
“看到某个观点,认可这个观点,记录这个观点”,这个看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就像读书的时候的画线,觉得内容不错就画线标重点。
其实我们标重点的时候大概率是会有一些内心的想法的,如果记笔记的时候不把这时候的想法记录下来,后续再看到这段记录下来的笔记,大概率会忘记自己当时为什么觉得这段笔记的好。
这就会导致我们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提取,也可以说很大程度的提升了信息提取的成本。
为什么单纯的记录会有很大的信息提取成本?《卡片笔记写作法》里面有一些描述:
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比约克率先区分了记忆竞争的两种不同类型: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与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以前,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简言之,存储越容易,提取就越快。但他的实验发现了与常识相反的结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
除了书中的描述,我个人的经验也是如此,有过思考的笔记更容易想起来,随手复制别人的想法片段基本很难想起来。
如何解决单纯记录无法提取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笔记的方法》中介绍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本质就是强制让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再把思考的结果记下来。就比如我在看书中 ”记录对情绪的帮助“ 这部分所写的笔记:
记录情绪是改善情绪一种方式 #Area/个人成长/笔记系统
记录可以帮我找到情绪波动的原因,是什么让我的情绪在 “高” “中” “低” 之间移动?
情绪反映了我的开心程度,我应该尽量让情绪保在 “高“ / ”中” 状态,而尽可能的避免 “低”,所以需要通过记录来进行分析
例如:当天的效率太低、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和其他人沟通很痛苦等等,这些场景会导致我情绪变 “低”
但是低完之后往往这件事情就过去了,后续遇到相同的情况还是会难受。
所以可以通过 “记录” 的方式,进行定期的复盘,来尝试找到根因
记录的时候,重点要关注
诚实说出自己的状态:进行合理的分析
不对自己当时的状态做过多的评价:与自己和解
记录环境:用当时的环境进行更多的分析
可以通过 #Lifelog/情绪/Good 的方式对情绪进行标签聚合
书中有很多例子解释想表达的概念,我读到这一段之后,比较认可这个观点,但是书中的例子无法和我自身想结合。所以我结合自身的一些经历,来阐述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与思考,最终内化为我的一个可以理解的方法。
这种强制思考的方式可以让我对我想学习的观点有更深的认知,因为有一定的思考,加上笔记上有一些详细的思考记录,后续从记忆中找出这个东西就不费劲了,从笔记中找也可以很快的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通过 ”问题“ 来提升自己
《笔记的方法》中提到了 “提问机器” 的概念,我觉得很有意思,也是之前没有意识到的。
什么是提问机器:
当我们身处一个环境中时,会有无数的问题会提给我们,当我们不停的解决一个个新问题的时候,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到了提升,这个时候我们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升。
我们身处的环境,就是 “提问机器”。为什么我们可以持续成长,答案就在 “提问机器” 中。用好提问机器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做到快速的成长。
有一句话说的好:“同一个问题,不犯错两次,总会走向金字塔顶”(应该是被我魔改过了,大意就是如此,啊哈哈哈哈哈)。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两种情况:
- 问题 -> 实践 -> 解决 -> 问题 -> ...
- 问题 -> 实践 -> 解决 -> 思考 + 学习 -> 成长 -> 问题 -> 解决的更好 -> ...
这两种的区别就是,在解决完成一个问题之后,能不能深入思考这个问题,获得更多的成长。然后在下一次碰到的时候,做的更好。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光要解决问题,更要思考问题的背后是什么,下次是否能避免这个问题,是否能做到更好等等。
这些都依赖我们在解决完成问题之后,再多深入思考一点点,每次多思考一些,就会多提升一些,然后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在实践时拿出上次的思考,就能做的更好。
如果我们发现生活或者工作中已经没有什么 “提问的机器”,那么很有可能成长就会在这个时候停滞。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成长(这也是为什么在重压的情况下,往往可能会有更快的成长)。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主动去找到 “提问的机器”,例如我们可以去思考下一个方向。这个时候等于主动给自己抛一些问题。
总之成长非常依赖 “提问机器”,知道这个概念之后就能更好的处理它抛给我们的问题获得成长。
我们可以通过笔记来帮助我们做好 “思考 + 学习” 这一部分,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停下来,把问题写到笔记上,去深入思考问题,来获得更多的成长。
记录情绪是改善情绪一种方式
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情绪爆炸的时候,尤其是在职场上这种发工资就像领精神损失费...
但是总不能一直让情绪失控吧,情绪差的时候整天的心情都会很差,操作(请允许我用操作来描述日常行为,毕竟人生就是场大型游戏)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形,这种感觉很不好。
在情绪差或者好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在笔记上把这种状态记录下来,情绪好的时候可以看看为什么好,差的时候更值得好好分析原因。因为情绪爆炸的时候是很进行分析的,所以在情绪有问题的时候只需要记录下来就好,把当时的环境,自己内心感觉到因为的原因记录下来即可。
记录下来之后,其实理论上心情就不会那么差了。就像写了封信找人倾诉了一遍,非常好用。
当情绪稳定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标签分类找到让我们情绪坏的一些记录,仔细分析情绪变差的原因,然后尽可能的解决掉或者后续尝试避免这些会让我们情绪爆炸的问题。
例如我在某天早起 + 睡眠不足之后的情绪特别差,在说了两三句话之后我意识到我的状态特别的差,严重影响到了我的沟通以及行为。所以当即掏出手机记录了当时的状态,并打上标签供后续分析。
后面平静下来分析,结论大概是因为睡眠太少(尤其是因为此原因) + 当时压力有点大。在改善睡眠之后(每天晚上保证 8 小时睡眠,至少 8.5 小小时卧床),起床后(应该说起床后的 2 个小时)的状态就完全没有那么差了,甚至心情都好了上了许多。
我还记录了好情绪时笔记,例如我在有想达成的目标时,我发现整个人的状态都会立刻变好,也就是发现了目标于我的意义。
总之,在生活/职场中因为情绪问题困扰,或者生活中有很多烦心事导致心情变差这种问题,可以试试这个方式来解决。
知行合一
学习、记录、思考只能让我们知道大概怎么做,但是做到什么程度,做的好不好,其中的细节是什么,我到底能不能做到。这些东西不是纯粹的记录思考能解决的。
通过思考知道了怎么做之后,一定要去实践,也就是去 ”行“。始终要记住,不要纸上谈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opens in a new tab)》
结合自己的实践去思考,才是提升自己的最快方式。
P.A.R.A 基于 Tag 聚合
这部分就纯是笔记的一些使用技巧了,在随时随地思考记录的过程中,笔记很容易四散的各处,如何有效的分类我们的笔记也是一门技巧,这方面我只有踩坑,没有总结。目前在尝试机遇 PARA 方法派生出来的 PAIR 方法,具体可以参考:🗂 如何规划标签 | flomo 101 (opens in a new tab)。
PARA 的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Tag 分类的问题,但还是需要我自己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笔记流程的方案,等我有更深的思考再来补充吧,目前分类对我来说没什么问题。怎么在使用的时候更好的把各种卡片笔记进行串联对我来说问题更大,慢慢探索吧...
相关介绍:
- The PARA Method: The Simple System for Organizing Your Digital Life in Seconds (opens in a new tab)
- PARA Method - Workflowy guide (opens in a new tab)
围绕想达成的目标记笔记
这里主要是参考 小心效率陷阱:為什麼你不需要"第二大腦"或者"個人知識庫"? - YouTube (opens in a new tab) 中的思想,其实和 PARA 中的 Project 很像,也是本文前面提到的观点 “不要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
笔记应该围绕我们想达成的目标来记录,所以很自然的就有了这个概念,围绕 “目标” 来进行思考记录。这个目标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最好是精准的不模糊的项目。
”我想称为资深工程师“ 这就不是一个好的项目。而 ”2年内晋升到 P6" 这种则是一个明确的项目。
围绕想完成的 “项目” 去收集资料、去思考、去实践,笔记就可以协助我们尽快实现目标。
思考的方法
这不是《写作的方法》书中的描述,是我补充的一个内容。我常常在纠结用什么软件来写笔记更好,Logseq, Roam, Obisidian, Notion, Apple Notes, Flomo, Hepatebase 市面上流行的笔记软件我基本都用过,笔记软件选来选去,记录的内容却没有多少。
但后面其实理解到了,软件只不过是工具而已,选择一个数据安全的,用起来顺手的即可,没必要挑来挑去。
相比软件更重要的更多是让自己多思考,学会思考的方法反而比选择使用什么笔记更重要,这里我推荐:《金字塔原理 (opens in a new tab)》。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事情是随时记录,选择一个可以让自己随时记录的软件也很重要。
输出激发思考
最后再补充一个很重要的理解,输出 > 思考 > 记录。
随时记录很重要,记录之后的思考更重要,但是最最重要的就是 “保持持续的输出”。
- 输出能够更激发出思想的碰撞,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 输出的时候会强迫自己更加深入的思考,不思考清楚就无法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
- 强迫这个点很重要,自己纯粹的思考很难有强迫深入的感觉,需要有环境逼迫一把
不输出就像学习了理论但是并没有实践,这是效率非常低的学习成长方式。
其实很多书中都有提到输出的重要性,例如《人人都在晒,凭什么我出彩?Show your work!》《软技能:代码之外的生存指南》。
最后再输出一个我理解的成长理论:7(实践) + 2(理论) + 1(复盘)。
理论可以是我们的思考,输出才是一部分的实践,实践之后则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复盘。
当然,输出只是实践的一种方式,或者说 ”实践 = 输出“。输出不单纯指的博客、文章的输出,在真实的生活与工作中把自己思考的方法使用出来,也是一种输出。没有实践的理论是很难得到真正的内化。